来源:bb平台体育下载 发布时间:2025-06-25 23:21:20
小小一粒稻,“怪事”真不少。從田間地頭到美食小店,小站稻的三件“怪事”為何讓許多人津津樂道?
一“怪”,育秧不必土。不久前,小站稻的種子有了“新搭檔”由秸稈、牛糞、稻殼等物質混合而成的基質,不必一粒土,在大棚裡就能完结育秧。“怪事”背後藏著各種各樣的好。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推廣研讨員鄭愛軍算了一筆賬:禾苗更壯,比傳統土育秧成秧率高10%左右;基質是標准化的,不需要補秧,一畝地能省40塊錢;育秧不必土,減少了對土壤表層的破壞,构成良性循環。一箭三雕背後,是科技創新引領更多先進生產要素集聚,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在郊野間的茁壯成長。
二“怪”,面包夾稻米。用小站稻做餡的面包你吃過嗎?“滋味很不錯,很有稻谷味。”在南開區一家面包連鎖店,稻米面包成了推薦榜單上的熱門產品。面包不大,卻蘊含“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故事。河北區張興莊建起了小站稻主題烘焙生產基地,4條生產主線和1個綜合性研發中心讓小站稻有了新吃法。農業的“頭”連著生產,“尾”帶著消費,從一粒稻看一條鏈,做足做活“頭”和“尾”的文章,打開的是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無限潛力。
三“怪”,稻田會畫畫。每到秋風送爽時,以稻為筆,以天然為颜色,津南區會館村的巨幅稻田畫總能火爆“出圈”。借著畫的由頭,當地講出了一個從“賣稻谷”到“賣品牌”“賣體驗”的故事:以稻田為畫布,創作稻田藝術畫;以節慶為媒,舉辦稻米節、農民豐收節、撓秧號子非遺展演,讓游客在稻浪中感触農耕文明的魅力。
種種“怪事”其實並不怪。這是一個跳出農業發展農業的時代。跳出來,纔能擺脫“身在此山中”的限制,從一產跳躍到二產、三產,與千行百業相連,農業這碗飯,纔能吃得更香。一棵苗紮入土地,新的問題引人考虑:這棵苗能走多遠,能不能比上一棵走得更遠些?
走得遠,是因為看得遠。有人跳出季節看需求。以往,白菜大都是秋天種植,立冬時節收獲。但夏天人們對白菜的需求照樣很旺盛。為此,寧河區豐臺鎮引進了夏收白菜新品種,在改造種植方法、調整水肥份额後,白菜在炎炎夏日迎來大豐收。“車直接開到地頭,過完地磅就直接付款,你有多少,人家要多少。”寧河區豐臺鎮岳秀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趙明波很為這一棵棵夏天的白菜骄傲。農業的競爭,早已不單是土地和勞動力的競爭,而是科技創新和精准應需的競爭。把“種什麼賣什麼”的老思路轉換為“市場要什麼種什麼”的新辦法,有需求的当地,就有一棵苗的立锥之地。
在寶坻區大蒜豐收節上,六瓣紅大蒜種植戶尹義現場剝開了幾瓣,想念起自家大蒜的好:“本年品質好,皮紅,蒜的夾心少,蒜瓣潔白,辣而不傷胃。”這樣好的大蒜,可不是老天爺賞飯吃,而是我们一步步“算”出來的。一邊算品質,從春播開始,農業部門加強了對蒜農們種植全周期的科學化指導和技術支撑,通過精細化办理提昇大蒜品質。另一邊算銷路,本年寶坻區建立大蒜協會,除了種植大戶,還吸納了保鮮、加工、物流、銷售等多個領域人纔。如此從頭“算”到尾,寶坻區打通了一頭蒜的全產業鏈。
農業不再是單一的種植業,它正日益成為橫跨食物、生物科学技术、旅行、健康等多個領域的復合型產業,每個環節都有许多文章可做,從大局視角布局每一環,收獲的遠比一顆果實要多得多。
“想不到”,是近幾年許多人對農業這個傳統行業的感触。種種意想不到,緣於跳出了老思路。每一次“想不到”,都意味著一次新的打破。農業的現代范兒正是在這些打破中,結出了地步間的累累碩果,也成果了農民的紅火日子。(楊建楠)
上一篇: 遮挡号牌上路、超载比率达100%超载货车为何肆无忌惮?
下一篇: 万宁242万亩荔枝估计年产量打破38亿元